哈崗中文學校發展史(1989 ~ 2002) 牟致遠

1989 年秋,因學生總數已超過六百人,Dibble 小學及 Stimson 公園活動中心兩處教室之使用均已超過飽和。經多方奔走協調及社區之支持,本校順利與學區辦公室簽約,取得Cedarlane初中校舍週六之使用權以取代Stimson公園的三間教室。此後,本校分在兩處上課,年齡較小的初級各班學生留在 Dibble 校區,較大的中高級各班在 Cedarlane 校區。工作人員兩處往返,有時難免有所不便。

1991 年起,因社區華裔居民大幅增加,鎖定華裔學童為主要目標的課後接送,英文教學補習等服務業漸次浮現。同時鄰近社區中的中文學校亦紛紛成立,使本校學生人數開始出現停滯與負成長。經理事會深入檢討分析,並再次確認本校以中文教育為唯一宗旨的非營利本質後,決定日後發展方向為﹕提高教學品質,增加家長對學校的凝聚與義工參與,在收支平衡原則下儘量減輕家長負擔,以質為先,以量為次。在可見的未來,不再預期學生人數的成長。

1992 年秋,本校終止校舍分在兩處之不便,全校遷入威爾遜高中,並開始實施家長義工記點制度以提昇家長的參與。因本校高年級學生多數原在威爾遜高中就讀,對學校環境熟悉,為取得社區服務點數之學生義工制度,亦於此時成型。

由於高中升大學SAT II 考試的中文科目出現,鄰近各學區對本校中文學分之承認已不敷高年級學生申請大學入學之需要。針對此項需要,本校於是開辦SAT II 班。

由於本社區內華裔社區組成比率的改變,及台灣島內與海峽兩岸政治生態的消長,華裔社區內的政治意識型態問題,間或亦造成本校行政上的小小波動。本校理事會根據章程中開宗明義之規定﹕“本校為非政治、非宗教、非商業之單純教育組織”,總能維持平穩、祥和之校務運作。

本校全部的負責人員,依照章程,皆為學生之家長。為了子女的中文教育,大家同心協力,用汗水澆鑄學校每一塊基石。當子女畢業離去時,家長們雖不再每週六定時出現相見,但彼此間無形的牽繫卻牢不可破。幾位曾積極參與本校校務的家長,於競選鄰近社區公職時皆能順利當選,這一股無形的連繫,也顯然發揮了相當的效用。

1998 年夏,本校以歷年經費之結餘購下位於西達蘭初中對街之一幢住宅。經整修後,一半留為學校公務、會議、及倉儲使用,另一半出租,收入作為保養維修之用。歷年來涓滴歸公的積攢,原期望有朝一日能自置校舍。既然此遠程目標一時難以實現,為免積蓄貶值,有能“終於有自己的會議與儲藏室”,一舉兩得,亦為美事。

1998 年秋,本校遷回西達蘭初中,免除了因威爾遜高中活動頻繁,影響中文教學之苦。雖是舊地重遊,但現使用之東側校區,自成格局,亦頗為方便。

個人已於1998 年秋正式御下本校行政職務,但仍與在校的幾位負責人保持連繫。此期間,子女皆自中文學校幼兒班直至高中畢業。早期畢業的學生,多已結婚生子。欣見如今在校負責者皆能以專業之水準推行校務,作無我之奉獻;願哈崗中文學校薪傳永續,對一代又一代的華裔子弟,澆下中華文化的甘霖。